治理這些低級錯誤泛濫現象,根本路徑或許還是得回到“把關人”環節。
停車茫茫顧,困我成楚囚。感傷從中起,悲淚哽在喉。慈母方病重,欲將名醫投。車接今在急,天竟情不留!母愛無所報,人生更何求。
近年來,這首名為《送母回鄉》的詩歌,在各大網站和詩詞讀本中被署名為李商隱所作。3月18日,有網友考證發現,其真實作者竟是當代詩人寓真。
這個錯誤,一傳就是十余年。而其源頭,可能是誤讀了2002年2月21日《人民日報》發表的文章《豪華落盡見真淳——讀寓真詩詞》。
這篇評論文章稱,“不知道寓真是不是受了李商隱的影響……”就此,寓真的這首詩,不知被哪位閱讀理解不及格的同學,安在了李商隱頭上,并一錯再錯。其不僅入選大量少年兒童詩詞讀本,進入各種收費音視頻課程,甚至某電視臺著名詩詞節目的相關圖書,也將此作為“模擬自測題”編入其中。
的確,在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信息時代,我們檢索、查看、引用文獻資料變得更加便捷,甚至輕輕敲幾下鍵盤,在幾秒鐘內就可以搞定。但這也在客觀上造成了更容易“以訛傳訛”的現象。
有這種現象也并不可怕,因為我們不可能苛求每個人都做到嚴格謹慎。在古代,這種信息傳播造成的偏差可能更嚴重,甚至到今天,我們已經分不清作者到底是誰、究竟哪個版本是真的。
可怕的是與民間傳播相對應的,那些本該專業、權威的機構和平臺,也“失靈”了。權威性和專業性的喪失,才是真正應該警惕的。
近年來,中小學教材和教輔鬧出低級錯誤的笑話,已不是一起兩起了。2020年,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數學自讀課本中有關“愛因斯坦用質能方程證明勾股定理”的內容,引發質疑后道歉下架;2018年,石家莊市橋西區教育局主編的新教育國學晨誦讀本《我和詩詞有個約》被指錯漏百出……
這就是“把關人”出了問題。當本該負責的“把關人”打起了盹,出版機構的權威性就會大打折扣,最后就是對整個信息市場的降維。
很多人會覺得,這樣的低級錯誤,錯了也就錯了,也就是大家笑一笑,當事機構和當事人尷尬一下,道個歉、改個正,似乎就沒事兒了。
但這種低級錯誤泛濫,潛在的危害是誤人子弟?!罢`人子弟”看起來只有四個字,但影響卻大。當孩子們學習的是錯誤的知識,就可能產生錯誤的認知、得出錯誤的結論,影響以后的人生發展。
所以,這些低級錯誤泛濫的現象,必須得到治理,根本路徑或許還是得回到“把關人”的環節。
如何讓“把關人”擔負起自己的職責;若失職該有怎樣的處理和代價;甚至如何高標準地篩選“把關人”等等,都該一一建立相應機制。從而讓專業回歸專業,讓權威抵達權威,唯有如此,才能給孩子們一個信得過的學習環境?!跖c歸(媒體人)